最近有文章称“存话费送手机”将成历史,认为这是越来越多用户的抗争以及垄断转变的结果,这理解相当偏颇。运营商的各种营销政策对于最终用户来讲是有利的,这和超市商城的各种返利、返券、组合优惠类似,国外运营商也大量采用,并没有文章说的那么不堪,如果用户因为获得了优惠而又不愿意履行合约,那不是垄不垄断的问题,而是是否有契约精神的问题。
不过,随着国资委压缩营销成本的要求逐步到位,三大运营商确实开始慢慢告别“存话费送手机”,营销方式也开始转变,这些变化的实际原因是什么?对手机厂商、对用户会产生什么影响?
如果你有心的话,会发现各大运营商的主要促销方式,已经悄然从“0元购机”变成了“购机送话费”。在电信官网,购机不但送话费还送流量;而在联通的官网上,手机图片上满是“赠话费”的字样,也有不少是“裸机”;在移动的官网上,则是以“合约”和“免合约”来区分。
这些复杂的营销术语背后,实际受着内部成本、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。当前,终端营销一般下面几种模式:
一种是做成本补贴,也就是“预存话费送手机“的模式。对于运营商而言,话费收入是主营收入,手机是终端成本,用这种方式,实际就是以成本换收入,有100亿的成本送出去就能至少做100亿的收入,而且送出去后用户使用还会产生新的增值。这种方式大家都愿意做,一般就看成本的盘子有多大,这次国资委管控的也主要是成本。
另一种是做话费折扣,“购机送话费“就是这样的模式,这种模式会带来收入减少,也就是原本我可以卖100元的话费,现在因为购买了合约机就0元送出去了,运营商的收入就少了100元。减收往往会作为一个收入调节器,收入超计划就多用点,过去运营商在年底往往会有惊人的优惠,往往就是收入指标已经完成,需要通过减收促销来调节。
除了以上两种模式,还有一种是让利给渠道,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裸机销售,每卖出去一台裸机,在符合一定规则的情况下(通常是带来了用户或新增收入),可以给渠道支付酬金,这里使用到的是酬金成本。除了让利渠道,运营商基层还有其他一些成本促销花样,比如送油卡、送京东卡之类。当然这些本质上也是成本补贴,只不过是不同的成本盘子。
在终端成本被硬性压降之后,运营商将逐步减少在终端成本上做文章,所以更多的会使用减收空间来做促销,但减收空间并不一定一直有,当发展进入瓶颈而收入无法完成时,就只能走裸机销售的路子,如果裸机的酬金成本都不足了,那就是完全走社会渠道的自带机模式了。